现在,很多人总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也丧失了自己面对工作、生活、社会的能力。所以选择出国留学,那么砸锅卖铁式的出国留学值得提倡吗?下面出国留学网来分享对此专家怎么看。
2017年10月27日受北京城市广播的邀请,我来到《教育面对面》节目(FM107.3)的直播现场,就“卖房留学到底值不值”的话题,与主持人和听众朋友做了探讨。故事的背景是绝望和“啃老”基础上的“人生奋斗”。
小莹大学毕业后又辞去了工作,与父母住在一起,没有固定收入。为了实现出国留学的愿望,要求家里卖掉房子资助海外学习,被父母拒绝后陷入了家庭“内战”。
1、这个话题勾起了我对十几年前自己留学动机的回忆。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大型国企工作,那是在二十年前,政府多少还算是清水衙门,除了房子有保障,其他也没什么。国企倒是挺抢手,特别是“国字头”的央企,一听名字就觉得“高大上”,透着有钱,于是趋之若鹜。
不过,“体制内”也难逃市场规律。等我进入国企后突然发现,自上而下的国企改革原来是为了“脱困”,我所在的这个著名企业直到2001年才扭亏。
从工作伊始就是等待。等待国外出差(补助高),等待晋升,等待涨工资,等待年终奖,等待公派出国学习……
对奋斗者而言,最可怕的未必是失败,而是等待。这把钝刀常常能磨去人的棱角,直至让踌躇满志变成彻底沉沦。
偶然瞥了一眼报纸,我看到“国内MBA缺口30万人”的消息。在死水微澜的境遇中,这条来路不明的资讯,竟连带出留学的念头,与欲望和冲动产生了共振,信念被放大了,像湖面上激起的水晕,无限地扩张开去。
那时的所谓“留学梦”,不过是摆脱国企和体制的替代形式,是冲动,也是走投无路的挣扎。
所以我能理解故事中小莹的心态,辞掉工作的她希望通过留学改变自己的现状,正像我当年一样。可惜的是,这个世界并不一定会按照心想事成的方式运行。
2
我当年留学前的表现相当急躁,留学设计最初就是在悖论中打圈圈: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一个一个试验,又一个一个打消。今天想读MBA,明天想读财会。一会儿看看托福,一会儿翻翻雅思。开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处心积虑能出去就行。
无序、困惑到了极点,反而会冷静下来,意识到本质问题——钱!
小莹应该也意识到了。无论是十几年前的我,还是十几年的小莹,都绕不开这个最实际的问题。说实话,我当年也动过房子的念头,但很快又打消了。
那个时候,“借钱”两个字说不出口,也确实没地方去借。家里自不用说,工薪阶层的收入支撑留学是不可能的。向银行借贷,要求是抵押同等金额的房产。我没钱买房,尽管那时的商品房价格只相当于现在的十分之一。跟家里同住的那50平米房子是父母单位分的,还没有产权证,抵押不了不说,就算能抵押,基本上也是押上了爹妈的老命,就算他们乐意,我可下不了手。
出国留学需要考虑“钱”的问题,这是硬道理。我把自己的积蓄全算上,也还差好几万。当一切矛盾归于经费问题的时候,我突然从一个北京人,变成了来京务工人员。
背着单位,我几乎身兼三职。忘不了帮出版社校对英文字典的那两个月中从办公室到宿舍之间漆黑的林荫道,忘不了为写书撰稿在公共汽车上失神过了站,忘不了业余教课时满手的粉笔灰。
与小莹不同的是,她向家里伸手,我与自己较劲。
3、在留学的问题上,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呢?
在小莹的案例中,至少从法律意义上说,房子毕竟是父母的,父母愿意卖房子供子女留学这是他们的好意,但不是责任和义务。
强迫父母卖方供自己留学既不符合法理,又缺乏起码的道德感。
小莹可能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现在房价高,父母可以卖了房子资助她上学,然后买便宜的房子甚至租房住,不会对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但小莹忽视了传统意义上中国社会的生存安全底线。房子对一个家庭来说尤其重要,年迈的父母更需要有生活上的安全感,要求家里人卖房就是在挑战父母的安全底线,这种心理上的反应远远超过经济上的实际压力。
把父母置于这种尴尬境地,已经违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
我在留学前也与家里的意见相左,父母觉得离开国企、脱离体制,对个人的发展没有好处,因此在留学的问题上不大支持,为此我与家里也产生过摩擦。
留学期间我每周周末都会与家里通话,从未间断,沟通效果比在国内还好。留学、父母关系完全可以两全其美。
“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如果坚持梦想意味着与家庭决裂,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4、从小莹的故事还可以看出,中国式教育存在着巨大隐患。
经过了大学教育的小莹,在法律观念、道德素养、自立意识方面都存在缺陷,而其中自立意识是最突出的问题。
大学毕业后,我也“啃老”了一段时间,但每月会给家里交生活费。
记得我高考前,爸爸曾说他看过一个日本片子叫《狐狸的故事》,其中有个情节是,一群小狐狸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突然有一天,它们像往常一样从野外归来,却被父母挡在家门口,硬是被双亲强行推回了大自然。
爸爸谈到的这个故事,是1978年在日本北海道拍摄的纪录片,20世纪80年代曾在国内放映。
沉默寡言的父亲,解析的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亲情,以子女自立、自强为目标的教育。平日传统、保守的他,却非常同意西方国家的家庭,在孩子18岁成人后,要求他们脱离父母自谋生路。
早晚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人类社会通行的伦理。
其实国内的高考就仿佛是一道人生分水岭,之前我们被父母、学校、社会“照顾”得有些失去自理能力,之后也该轮到自己负起责任的时候了。
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立模式下,仍然是几千年来老师主导的“一言堂”。中国教师的统治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被这个历史悠久的体制教育出来的父母,天天在向孩子灌输“听老师的话”;老师批评学生的理由之一,也是“不听话”!“小莹们”也因此丧失了自己面对工作、生活、社会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啃老”的中国学生如何去面对留学国外的压力,而逼迫家里卖房支撑自己留学的“人生奋斗”是否又掺杂了过多的依赖、自私和急于求成?
本文来源:砸锅卖铁式的出国留学值得提倡吗
亲,点击此处在线申请留学咨询服务和报名评估!我们将竭诚提供最佳评估服务!